揭阳城隍庙伯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,建于明朝,原为官方建筑,后来被收归为民间信仰场所。其初名“梅滨隍庙”,是为纪念城隍神,在此地修建而成。庙内的伯府建于清朝,作为城隍庙的辅殿。伯府是民间的称呼,是指神灵的居所。之后伯府逐渐成为城隍庙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信徒朝拜祈求平安和祖先保佑的场所。今天的揭阳城隍庙伯府已成为揭阳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,也是揭阳市民心中的信仰之所。
揭阳城乡居民医保可以异地取消,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。具体来说,如果参保人需要取消在异地的医保,需要先到参保地的社保机构办理相关的取消手续,然后持相关证明材料到当地的医保经办机构办理注销手续。同时,如果参保人已经参加了其他社会保险或者已经退休,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取消异地医保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政策可能会因地区和个人的情况而有所不同。因此,在取消异地医保之前,建议咨询当地的社保机构或医保经办机构,了解具体的政策和流程。
相传明朝年间,揭阳下围村有一位姑娘,跟嫂嫂一起去城隍进香,见到伯府大人的美貌就连声称赞,嫂嫂便开玩笑对姑姑说:''姑姑以后若能嫁给一位像伯府大人一样美貌的姑丈就好啦'',姑娘听完后笑笑不语。
就在当晚,姑娘就梦见城隍公来到她的闺中,与她同床共枕。于是她梦里把一根红绳系在了城隍公足上。第二天早晨,她把这梦告诉了嫂嫂。然后,姑娘又到了城隍庙中,她梦中系在城隍公足上的红绳,竟然系在了城隍神像的足上。后来,这位姑娘便无病而终,大家都相传她被城隍公娶去当夫人了。
后来,人们便在城隍庙的大殿后建了一座伯府夫人厅,供奉了伯府夫人金身,并在厅前开辟养生池,上面砌一座拱石桥和栏杆,池中又种了两棵参天水棉树,取水水(瑞瑞)棉棉(绵绵)之意。
因为传说中城隍夫人是下围人,因此下围村民们称城隍夫人为“祖姑母”,称城隍公为“祖姑丈”。每年城隍出巡时,下围村民们都会搭棚摆香案,煮甜蛋,恭迎“祖姑母、祖姑丈圣驾出巡”。听老人家讲,很多年先城隍夫人巡游经过下围时,神像还会落泪显圣。
揭阳城隍庙位于榕城区东门城隍街,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,据历史记载,城隍庙始建于宋朝绍兴十年(1140年),到了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时,县丞许德进行重建。揭阳的城隍庙是广东省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。城隍庙里除了供奉了伯府大人(城隍公)、伯府夫人外,还有福德老爷(伯公)、判官老爷、考功大人、花公花嫲等诸神老爷。